你喜歡待在家嗎?或是 ⋯你常待在家嗎?
有些人不喜歡在家總喜歡往某個地方跑,有時是因為想找個讓自己感覺舒服、能產生連結的地方。有時是想要待在一個讓自己感到平靜、安心的地方。
據我觀察只有極少數的人喜歡待在家,大部分人的家都是雜物到處堆放、沒有美感的居家擺設,甚至東西多到想花錢找設計師來解決收納問題。但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家裡積了太多沒用的物品、傢俱、裝飾品、陳年舊物,東西使用完沒有物歸原位以及沒有定期清理家中每個角落,導致物品四處散落各地,找個東西要找半天,找不到只好重新買個類似的東西,然後同樣戲碼重複上演。
這兩年來斷捨離的概念不斷被提倡,甚至出現所謂的「整理師」這個行業,但其實你自己就可以進行這個工作,根本不需要依賴別人,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最需要什麼。
如果你不知道該從何開始,這篇文章就要推薦你相關影集還有幾本書。
Netflix
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
每一集近藤麻里惠會到一個家幫忙主人翁整理自己的家,從縮減物品的規模到恢復原有的空間,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耗時一個多月。整理並非由麻里惠動手,而是讓房子的主人親自整理,透過每一集40分鐘的時間來呈現一個家庭的變化。
大部分的家都是長這樣,只是沒有影片那麼誇張,整理物品的同時也是在整理內在,跟家人一起清理那些觸動情感的物品時,也能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密。
每看完一集就被療癒一次,試著從自己房間的某個角落開始,像是書桌、書櫃、衣櫃、文具等等,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什麼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珍惜的東西,進而發現自己內在的變化。一旦內心感到平靜,專注力自然就會提昇,那個時候就是進入另外一個層次了。
極簡主義: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
大量購買、過渡消費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。消費其實是為了購買快樂,購買越多代表你必須擁有更多空間來堆積你的物品,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,但更可笑的是科技、資訊和廣告不斷鼓勵我們維持這種上癮的症狀。
消費沒有問題,有問題的是強制性消費,其實你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多東西,你覺得你需要是因為你看到的廣告一直不斷告訴你「你需要」。
試著先從你身邊的物品開始檢視,冥想是一個可以幫助你思考的好方法,想想什麼是你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?什麼物品能帶給你快樂?如果不能為你的生活帶來價值就丟掉吧!
抑制購物的慾望是我們必須共同克服的問題。
書籍
這樣開始也不錯-擺脫束縛的一年
透過整理你會更了解自己,定期整理一個區域,每個月挑一個主題,像是書、文具、廚房用具、衣服等等,如果有東西太久沒使用就丟掉了。想辦法讓一個區域騰出更多空間,如果你的東西需要另外買櫃子或籃子來收納,那代表東西太多了⋯
可以試試看在每個區域放一個小籃子稱之為「暫時區」,把雜物放在暫時區,然後定期檢視這些籃子,如果一段時間你都沒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,代表這些雜物可以丟掉了。
空間也是一種美感,有些人的家總是堆滿雜物。你會發現剛搬進來時,家裡空間明明很大,但不知為何空間越住越不夠用。
要記得,家不是用來堆放家具跟雜物的空間,而是一個可以放鬆及釋放壓力的地方。
很多人捨不得丟的舊東西,可以換個方式來紀念,比如幫它拍張照留念然後再丟掉,因為這些陳年舊物其實都是沒有用的廢物,留著也是佔空間長灰塵。
另外,要養成每天睡前就把東西整理好的習慣,在雜物堆中醒來跟在舒適整潔的環境中醒來的感覺絕對不一樣。
我決定簡單的生活: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,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!
作者是一個極簡主義者,但這對整理物品的初階者來說太極端了,我根本無法想像家中沒有多少東西的狀態會是什麼樣子。我建議先從第二章「物品為什麼會多到無法整理的程度?」開始讀,因為物品有時候也是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狀態。
丟東西後改變的十二件事
▪️擁有更多時間
▪️生活變得更有趣
▪️感受自由,獲得解放
▪️不再與他人比較
▪️不害怕他人目光
▪️凡事變得積極主動
▪️專注力提升,貫徹自我
▪️勤儉節約,實踐環保生活
▪️身體健康,更安心
▪️人際關係改變
▪️活在當下
▪️懂得感謝
以上是大部分的人都會有的改變,只有在整理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自己內心的變化,同時這也是在整理你的內在。
👉🏻延伸閱讀
留言列表